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标准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年11月18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和全球医生组织在北京联合主办首期“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标准化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医药卫生管理部门、高校和医用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应邀到会研讨交流。
研讨会重点交流和探讨了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建议、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国内外标准化情况和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构建思路,同时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公共卫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的巨大应用前景和潜在社会效益。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由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200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在“人工智能研究百年(ai100)”项目中指出,未来100年,人类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情将始终高涨。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在大到国家安全与国际贸易、人口健康和疾病诊疗,小到个人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中均得到应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也将迈入主流医学领域,特别是临床决策支持、辅助康复、老龄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监测。人工智能在为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人类社会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经济和伦理学问题。如果说人工智能是社会经济与健康医疗水平发展的基石,那么标准化则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没有标准和规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对人类社会来说将会祸福倚伏。任何新兴事物都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可以保证质量,保障安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在过去,往往都是在现有技术成熟以后才形成标准,而现在要用标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以标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近期,国家也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的标准化发展,在《“互联网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的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是2018年要实现的目标之一,鼓励有关部门、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和产业组织间的标准交流合作机制。
中心将与时俱进,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标准、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南制定工作,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